傳統養殖業似乎進入末路,直到去年施政報告中,新農業政策確立「工廈水耕」
可合法經營。全球氣候變暖,亦與養殖業息息相關。室內魚菜共生,是否新出
路?
綠芝園是香港首間室內魚菜共生種植場,自2013年起位於觀塘工廈設立2,000呎
養殖場,上月進駐科學園,新養殖場佔地兩萬呎,採用全自動化系統播種和澆
水。
此乃《放長線,釣永續海鮮》系列報道之三
綠芝園特地選擇飼養以菜為主食的白鰂魚,用生態方式養殖。種植場使用的有機顆粒
魚糧產自台灣,他們亦會將品相不好、賣不完的菜撕碎餵魚,魚糧佔飼料六成,菜則
佔四成,因減省成本,一年的飼料費只需約五位數字。
「魚不是我們主要收入來源,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工具。」首席技術總監(CTO)周德
鴻說。綠芝園預計新廠房年產120噸菜,只會一年賣一次魚,每條養到差不多200
克,「外面可能養到400至500克」。
營運總監林志揚解釋,因為質量高,一條白鰂魚賣88元,即使是他口中的「天價」,
但仍然供不應求,光應付熟客就忙不過來,只有少量流出魚類統營處、餐廳做藥膳
等。
本土研究社出版的《水耕透視:香港水耕產業初探》指出,漁護署曾斥資650萬元在
工廈開設水耕種植場,面積達250平方米,耗電量較新界常規農場高出12倍。林志揚
指出,那邊用T8光管,這邊採用的LED光管耗電量少八成,搬到新養殖場之後,更是
舊址的三成。
營運總監林志揚展示新近運到的魚,被安置在運行中的隔離系統。(吳鍾坤攝)
他們摸索過很多次才成功養殖,甚至因為沒有先隔離魚類,曾死過上千條魚。「這種
新式養殖法,必須要政府配合才可以做得到,因為一定需要補貼。」其一,先前在工
廠大廈耗電量嚴重,其二,政府必須更新法例。2015年,他們曾經遭地政總署發警
告信,指單位違反地契條款。
「之前在工廠大廈,差點被『釘契』,好在科學園批出新地方,工廈仍然實行1977
年訂下的租務條例 ,今年都已經2018年,不過,我們現在仍處於灰色地帶。」他慨
嘆,「我們跟漁護界議員談過,大概2020年會有水耕新條例。」
紅鰂魚(吳鍾坤攝)
魚菜共生的生態系統中,魚屬於附加的,始終產量不高。林志揚說:「我們無法完全
取締傳統養殖,但可以地域性做魚菜共生,可以慢慢取代傳統。」
前無退路,「行業到今日奄奄一息,一定要有一個好大膽、好有創意、好有爆炸力的
改革,才可以令這個行業重生。」全港最大的淡水養殖場楊氏水產的老闆楊瑞良加了
一句,「如果沒有改革,我不會建議任何人入行。」
不論是淡水養殖戶,還是海水養殖戶,均不約而同地認為,必須有本地對有機水產的
需求,才能提高售價,從而養活產業。在供應鏈的末端,餐廳、酒店以至本地生產商
又怎樣看?
水循環過濾系統中,養魚水經過過濾系統。(吳鍾坤攝)
上文節錄於第138期《香港01》周報(2018年11月19日)《竭澤而漁 難年年有
魚 放長線,釣永續海鮮》。
歡迎光臨 中華民國魚菜共生推廣協會 (http://tapa.org.tw/bbs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2 |